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【统战·寻美盘龙】打卡桃源广场,探寻城市密码

2023-02-28 11:48:05   来源:微观盘龙  

点击蓝字

关注我们

桃源广场的怡然自得,很有些昆明市井底色调子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这个巴掌大的广场,嵌在北京路和青年路中间,亦庄亦趣,雅俗共赏。每天黎明时分,豆腐厂早点铺的烤饵块香味刚刚飘散开来,就有影影绰绰的晨练者,从各个方向流动过来,跑步、练嗓、遛鸟、跳舞……而当华灯初上,璀璨灯光倒映在盘龙江面,这个广场更是人声鼎沸,热烈蒸腾。不论是昆明人还是外地人,好像每个夜晚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不一样的乐趣——不是《桃花源记》胜似桃花源记。

每个城市都会有蕴藏自己密码的深幽之处,深入其中,百味可觅,魅力四射。

江畔春常在

春天的风吹过盘龙江,也吹醒了睡梦中的人。天刚蒙蒙亮,盘龙江畔的桃源广场就热闹起来。

退休工人张文慧把小音箱放在一个花台上,开始了一天的晨练。只见她一身白衣,一个人、一柄剑,随着音乐缓慢而有节奏地挥舞,剑柄上的红色小穗也跟着节奏一晃一晃的。

与昆明城里众多历史悠久的广场相比,桃源广场算得上一个“新生代”,建成不过20余年。它在桃源街街边,西临盘龙江畔,北近圆通山,紧靠贯通东西大道的圆通大桥,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。也因临近桃源街,便以“桃源”命名,为桃源广场。

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一下桃源街。

桃源街发始于清朝初年,经过种种蜕变,一直到清朝末年才确定为“桃源街”这个名字,并沿用至今。昔日的桃源街上有一片桃树林,开花时节,绯红轻云笼罩,诗情画意,氤氯人心。现在桃花已不在,但昆明人对桃源的向往依旧在心底生根、发芽。

20世纪80年代初,张文慧一家搬到桃源街附近居住,现在桃源广场所在的位置那时候还只是一个嘈杂的菜市场,“盘龙江沿岸都是棚户区,这片地方紧靠盘龙江,北接灵光街,又脏又乱,河水也是臭不可闻,我们在这里住了很多年,却很少往这里走。”说起桃源广场,她称自己是看着它一点一点“长大”的。那时的人没有太多的娱乐休闲时间,张文慧除了买菜的时候会到这里,平时基本是绕着走。

2000年9月,桃源广场正式建成。广场的绿化带以轴线对称布局,在南、东、北设计安排了苍翠、挺拔的大乔香樟,园林绿化珍贵的树种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———银杏和枝繁叶茂的常绿乔木杜英3种绿化树种为行道树,与西面的盘龙江河堤绿化带共同营造出典雅、宁静的城市休闲氛围。从此,这个过去连本地居民都要绕着走的地方,变成了聚人气、显才气的宝地,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和游人。

“桃源广场刚建成的时候还是云南第一家含音乐喷泉的广场,那时候夏天看喷泉的人挤都挤不进去。”想起当年桃源广场情景,张文慧脸上浮现着笑容,“我儿子那时候几乎天天去,人太多,看不见喷泉,就让他爸把他架在脖子上,看了以后又去学校给他们的同学吹嘘。”

如今,桃源广场已经成为附近市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和盛夏纳凉的好去处,和居民喜欢的娱乐健身场所,每天上午老人们在晨曦中舞剑;而傍晚后,广场舞、民族舞总是成为这里的主角。

桃源路不迷

“春来处处彩云慢,盛夏风飘缅桂花儿香,万紫千红秋色美,山茶火红冬不寒……”太阳初升,桃源广场的树荫下来了两个老倌,他们一个背着二胡,一个在腰间挎着个“小蜜蜂”。随着二胡的旋律,挎着“小蜜蜂”的老倌开口便唱起了花灯小调,不一会就围了一圈的人。

“妈妈,他们在唱什么?”一个三四岁大的男孩站在圈内好奇地问。

“花灯。”

过去,老昆明人说到灵光街、桃源街、珠玑街、米厂心,都统称“小东门”。小东门外横跨盘龙江的敷润桥,大家习惯叫“小东门桥”。以此桥为中心,四周形成了昆明最大的集市之一。住在这附近的老百姓为生计奔波、辛劳之余,一有闲暇,就要哼上几句。但这一哼,却哼出了昆明花灯。

这里正是昆明花灯的发祥地之一。

当然,花灯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,明初大批明军到云南屯田,以及内地多次移民,就把江南一带的戏曲声腔和时尚小调、元宵观灯等习俗带到了云南。之后的数百年里,不断外来的戏曲唱腔与本地的语言习俗、民歌小调融合在一起,逐渐形成了花灯这一本土戏剧艺术。

如今快90岁的老昆明人刘金生儿时便住在灵光街。他回忆,20世纪30年代初,花灯在小东门一带兴起,桃源广场以北的灵光街也成为昆明花灯的主要流传地。“若是赶上开庙会,小东门一带铺天盖地的人潮,品类众多的小吃摊,多种多样的小商品和手工艺品,再加上唱花灯的、耍杂技的、舞龙狮的,真是好不热闹。”每每遇到庙会,儿时的刘金生总会带着几个姊妹去逛上一逛,那里的新奇玩意儿多得让几姊妹挪不开脚。

旧时,花灯被“上层社会”鄙视,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,不允许在城里戏院演唱,只能在郊区生存。清末,稍有进步,小东门区域和东岳庙门口有了“灯棚”演唱(民间花灯班子),主要来自龙头街、马村、福海村和官渡等村子的“灯班”。小东门也因花灯有了名气。

20世纪30年代,小东门花灯演唱逐渐兴旺,不断以新式花灯出现,接着一发不可收拾,进一步进入城里,扎根于群众,成为城乡民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民间艺术,更进一步影响到全省。但凡年节,花灯艺人在薛家巷、青帝宫、小菜园、大厂小厂村等处为观众演出,还会应四乡八寨及各州县邀请,巡回演出,四方奔走,应接不暇。

花灯影响在扩大,小东门成为各州县瞩目的中心。而从各地求学花灯的艺人要想演技过关,也须在小东门登台演出,得到这里的师傅及观众认可与满意,才可能出得了头。

刘金生说,小东门一带也出了一大批花灯表演人才,包括现在还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花灯艺术表演家袁留安。“就是到了现在,这里都还有很多人赶来唱花灯。”刘金生哼着小调说道。

或许是老昆明人骨子里的传统,今天的桃源广场依旧有不少人来唱花灯,有的只是简单地背着个“小蜜蜂”,有的却是衣服、道具、妆面“全副武装”上阵。而每次都会围着一圈子人,年轻人、外地人觉得新奇,上了年纪的老昆明人却能够上场对上两句,也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。

忽闻岸上踏歌声,黄发垂髫怡然乐。桃源广场在盘龙江旁载歌载舞,盘龙江在桃源广场边怡然流淌。

这是盛景,更是宝藏。


End

关键词: 桃花源记 在小东门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青年采矿网版权所有
网站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20
邮箱:39 60 291 42@qq.com